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
指參與交易各方所擁有、可影響交易的資訊不同。
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訊息,但相反的情況也可能存在。
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
後者例子比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訊息。
舉凡買賣必定有資訊不對稱,買賣二手車,愛飆車的駕駛人購買意外險蓄意隱瞞…等
但在證券市場與投資呢?
筆者私以為證券市場也存在著極大的資訊不對稱,
以股票投資為例:公司經營團隊、員工、內部人、準內部人、上下游供應鍊、研究機構、投資法人與一般投資人…分別存在大小不一的資訊落差;
資訊上又分為基礎知識上的落差、營運狀況的掌握、未來市場狀況的推斷、內線資訊、訊息傳達速度…等
除了基礎知識的落差得以靠努力去彌補外,其他部份其實一般投資人會比較難去消彌這樣的不對稱,簡單來舉例從時間上的花費與努力就有巨大的差距。
舉例來說,投資法人有專職的研究人員去訪談公司、去搜集資料,光可以定期當面訪談這點取得的資訊優勢就足以dominate 一般的投資大眾。在一些比較volatile的商業模式上,資訊不對稱的優勢相當明顯,就general 的情況而論,資訊不對稱可以說是彼之優勢,一般投資人方之劣勢。
站在這個點去思考便可知認識自身處境的優劣勢會是十分重要的關鍵,
而在認清自身優劣勢之後也才有基準去選擇策略與方向,
惠理基金的謝清海先生所言的優勢投資人或許便是如此吧。
既然如此那as an individual investor能profit 的機會何在?
筆者思考可能是將自身的資訊力提昇到投資法人級,跑得跟他們一樣快或差不多快;
不然就是走另一條路,避開人山人海的鬧區,選擇你擁有資訊不對稱的主場。
以下各點是筆者自己認為資訊力強大的法人比較可能出現弱點的地方(僅供參考):
1.專業法人大多比較不能等(績效導向機制)
2.因為消息來源相似而忽略特定族群
3.犯錯
三點筆者以為都是可以思考的策略方向,如何能在這幾個點取得比較優勢,
可能是先立於不敗的投資風格、也可以是一籃子股票ETF型的選擇,甚至是研究冷門產業…等…方法很多待投資人挖掘。
Anyway,
在已具備部份投資所需的相關技能與背景知識時,筆者以為持續思考與定位自身優劣勢會對投資的標的選擇與最適擊球點有更多的想法。
如何消洱他人的資訊不對稱優勢則是筆者最近思考的課題,至於解法如何就期待各位朋友各顯神通了。
Reference:
謝清海演溝稿
火鳳撩原
Wikipedia
Leave a Reply